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
 

于晓菲

  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,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两大粮食作物,种植结构较为单一。随着全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、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,我市农业种植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,在布局、品种、质量、效益等方面,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。为推进我市种植业结构加快调整,促进农民增收,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。

  一是树立正确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观。促进农民增收,出路在调整,希望在调整,潜力也在调整。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,是调整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。在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,还有部分农民没有从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,不愿进行结构调整,也不希望自己失去土地,从而造成土地流转难以进行,阻碍了种植业结构调整。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,结合各地实际情况,发展适合各自地域特点的经济作物。不要“一把抓”,看到一种经济作物效益好,就“一窝蜂”地跟着发展这种经济作物,而要学会审时度势,全面兼顾。同时,要帮助农民开阔思路,打消调整顾虑,主动“走出去学,请进来教”,引导农民主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,从而取得调整实效。结构调整效益的好坏,关系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度、广度和农民的信心。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,通过不断调整产生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让农民逐渐转变陈旧的小农思想,使农民从“让我调整”变成“我要调整”。

  二是主动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。2016年,我市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,调减籽粒玉米22.3万亩,调整后玉米种植面积为1555.1万亩,占耕地面积77.7%。我市虽然不是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的重点区域,但也要以市场为导向,着眼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,积极主动地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,特别是调减城市周边的非优势区域,为发展都市农业、乡村旅游和园艺特产业拓展空间。同时,要按照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,又保证农民收入不减的要求,立足区位优势,宜粮则粮,宜特则特,合理改种水稻、大豆、高粱、谷子、马铃薯等其他粮食作物,也可适当增加蔬菜、花生、水果、花卉苗木、食用菌、粘甜玉米等经济作物。要有计划地调减榆树、农安等产粮大县的玉米种植面积,改种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,特别是把大豆产业重新扶持起来,改善我市种植业结构。

  三是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。粮食种植业、精品畜牧业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、高效园艺特产业、现代都市农业是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,粮食价格调整导致不同业态收益拉大,因此要不断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。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。鼓励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城市工商资本开展都市农业项目建设,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鲜明的观光农业产业带、乡村旅游示范点、体验休闲“农家乐”,各类休闲采摘园等,打造长春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。要发展园艺特产业。“一亩园十亩田”,种植棚室蔬菜、瓜果和食用菌效益高于大田作物10倍以上。因此要全面提升我市蔬菜棚膜园区生产、管理和经营水平,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要扶持发展一乡(县)一业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,积极打造农安哈拉海三辣、榆树泗河镇圆葱、德惠菜园子绿色食品、双阳平湖镇山野菜、九台纪家镇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。要发展精品畜牧业。加强皓月清真肉牛产业园区、双阳梅花鹿产业园区、农安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建设,积极培育家庭牧场、畜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,大力发展粮牧结合型循环经济,把“粮仓”变为“粮仓”+“肉库”+“奶罐”,实现“粮变肉”、“粮变奶”。要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。积极培育天景等玉米食品加工龙头企业,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主食产业,规划建设粘玉米产业基地,扩大角质含量较高的食用玉米种植面积,引导玉米回归日常生活的主食行列。

  四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。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提质增效为目标、以科技为依托,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,合理调整种植结构,科学安排种植计划。由于农民信息意识不强,缺乏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参与竞争的能力,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。同时,由于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导致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,与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、批量、供货时间、交易规则等要求不相衔接。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服务,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,以销定产,减少生产的盲目性。要努力实行订单农业。坚持区域化种植、规模化生产,这是确保农产品走向市场,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。要努力实行统一供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储藏、统一销售,完善“产前、产中、产后”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体系,实现我市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。对有条件的县(市)区,也可大力培育自己的流通组织,如经纪人队伍、流通协会、合作公司等,形成多渠道、多形式流通网络,开辟农产品营销“绿色通道”,为农产品外销打开出路。

  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。要深入挖掘我市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,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,积极打造长春玉米“黄金名片”,长春大米“白金名片”,长春杂粮杂豆“健康名片”。要集中打造长春特色品牌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共同开展品牌创建活动,逐步改变我市品牌“多而杂,杂而小”局面,促进现有企业品牌、产品品牌等要素的整合优化,树立“同举一杆旗,共打一张牌”理念,集中包装打造一批长春特色名优农产品。要启动我市杂粮杂豆品牌战略。鼓励和支持榆树、农安从当地优势品牌出发,打造包括绿豆、高粱、燕麦、葵花籽等一批产量较大、品质优良、公认度较高、市场发展潜力较好的杂粮杂豆高端品牌,尽快破解我市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问题。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。积极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生产基地,净化产地自然环境,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,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,同时围绕投入、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贮运、标识等全产业链,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,提升长春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、无公害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形象和质量安全保证。要强化地域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。积极利用媒体广告及农博会、招商会等,开展长春优质农产品巡回展销活动,提升长春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,让长春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
  (执笔人:于晓菲  市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)

版权所有:政协长春市委员会办公厅 欢迎委员来信:ccszx_bgt@changchun.gov.cn
技术支持:长春市信息中心 吉ICP备11002218号